从共享充电出现以后,我就一直在想共享充电的痛点究竟在哪里?共享单车的盛行,是因为现在机动车已成为主流,马路上已经看不到几个人还骑着自行车出行了。但机动车、现代其他交通工具都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盲点,这是共享单车得以生存的原因。那么共享充电器存在的理由又在哪里呢?
身边的同事平时都是不带充电宝的,那么她们平时有使用过共享充电器吗?有,但是频率很低。我本人也曾经因为手机电量较低,使用过几次,体验还时不错的,但是我都是用完就把押金推掉了,这也是因为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。
我一直在想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这么低,是怎么存活下来的。后来却发现我完全想错了。我们感觉使用频率低,是以我们自己为参照物的,比如每天上下班都会骑摩拜,但是可能一个月才会用一次共享充电。但事实上,共享充电更多的是一种场景下的消费,在餐厅吃饭时,在KTV唱歌时,在咖啡厅聊天时,在商场购物时,在这些特殊的场景下,共享充电器的使用频率要远比我们想象的高的。
据说一个摩拜单车的造价高达2000多元,原计划是使用两年,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摩拜都抗不过半年就报废了。而一个共享充电器不过百元左右,而且损坏率也时非常的低。共享单车都能做到现在被收购,那么共享充电凭什么不可以呢?